正月十五闹元宵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自秦汉以来,元宵节就以“闹”而著称。对于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元宵节虽然没有城市的那般摇曳生姿的盛况,却也别有滋味。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个节日。此时此刻,年的喜庆热闹还在,生产也还没有上手,乡亲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于是,元宵节又闹起了年的新高潮。

  曾记得,正月十五一大早,乡亲们就往集镇赶。步行的、骑自行车的、坐拖拉机的,人流就像百川归海一样聚集到集镇上。大街小巷到处是人挤人人挨人——窗口前有人,树尖上有人,就连屋顶上也有人。他们到集镇来干什么呢?为了观看演出,更是为给自己村里的队伍呐喊助威。

  “咚咚锵,咚咚锵……”震天的锣鼓响起来了;好,好,喝彩的声音亮起来了。你看:缤纷的花篮颤悠悠,娇俏的姑娘碎步走,似弱风扶柳;繁饰的旱船划进“河”,小媳妇的叫声脆生生,艄公的打诨机灵灵;威武的狮子舞起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我最喜欢的是舞龙表演。龙舞起来了,时而潜游低吟,时而追风赶月,时而长啸九天,时而披荆斩浪……敏捷而轻快,鲜活而灵动——这样的龙怎不让人高声喝彩呢?

  高潮自然是舞龙斗彩。各村组的舞龙高手济济一堂,谁不想在乡亲们面前露一露脸。记忆最深的是“盘方桌”。一条龙从地面上到三层方桌上,取下一满碗香油,谁溢出得少谁获胜。当年,我所在的九龙村的龙取下了香油竟一滴未溢而一举夺冠,那场上的掌声、笑声、欢呼声山呼海啸一般,今天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这时,整个集镇都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那么投入,那么快乐。这样的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农村的夜晚没有灯展,也没有庙会,但也一样热闹。吃完元宵,我们就闹着放鞭炮。那时的鞭炮是奢侈的,我们玩得最多的是“冲天炮”,冷不丁放一响,往往吓人一跳,很能满足。

  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是元宵夜最快乐的时刻。我们满村疯着,哪里黑就往哪里跑,前呼后拥,叽叽喳喳的,就像一群爱吵闹的麻雀。院子的表叔是做灯笼的好手,什么兔子灯、五星灯,什么龙灯、花灯,都能做得精巧别致。那年,表叔琢磨出了一盏走马灯。我提着走马灯得意地站在小伙伴们中间,小伙伴们被走马灯黏住了。那孙悟空拿着金箍棒追赶白骨精的动画让他们眼睛都绿了。看着他们艳羡的目光,心里那个喜悦和满足呀,都快溢出来了。

  记忆里的元宵节虽然没有现在那华丽的庙会、炫目的烟花、精美的灯笼……但是,那份闹、那般乐却有着别样的情趣,至今还让我久久咀嚼和回味。(作者? 谭华祥)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刘榕]

  1. 这次玩个大的,11省市网信办共同承办,网媒人共舞长江经济带
  2. 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系列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