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在诞生之初,原本是不分男女老少,涵盖所有与性相关的画面和故事。比如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里的描写:
“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
为什么到了近现代,“风骚”就开始特指女性了呢?
自古以来,女人更多被男人作为性别凝视对象。当男人看女人时,更多是从性别对立的角度去看待她,后期可能才是思想、精神、个人价值的角度。
在校友聚会上,当年的豆蔻年华已然被斑白鬓角所取代。然而当男同学想要赞美女同学时,却仍然关注她们的外表,诸如“你当年是大美女”“你还是年轻漂亮”之类。他们认为赞美女同学的吸引力,就是给她最高的褒奖,事业成就更多的却是用来标榜男性。
其次,“风骚”特指女人的另一个原因,是“骚”和“臊”同音。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骚味儿”几乎就等同于“臊味儿”,这样的语音迁移,让“风骚”从动词变成了形容词。所以才有了“狐狸精”这样的词语,因为狐狸就是一种自带狐媚腥臊的动物。
最后,到了近现代,人们对男人和女人的刻板印象愈加固化。男人应该怎样,女人应该怎样的规定更加严格。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想象里,女人才会嗲嗲地说话,女人才能身体扭着走路,只有女人才可以展现性感的一面,而男人则无需这样做。
于是,风骚就成了女人的专属用语。
如今的语境里,“风骚”更多被定性为贬义词。
自从文人们把“风骚”从神坛上拽下来,就再也无法恢复它高贵的血统。从最初用以形容不够端庄稳重的搔首弄姿,到后来特指女人刻意虚张的吸引力,再到如今几乎与“轻浮”同等地位,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风骚”一词也是个命运多舛的破落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