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王凌出身显赫,来自于太原王氏,他的祖先王允是汉朝的王司徒。司马懿在掌权期间,除了河南颍川氏族,太原王氏也跃升为顶级的世家。随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开始专权,王凌开始不满,便秘密与令狐愚商议,打算废除曹芳,推举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登基。
《王凌传》中提到:“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此时,曹彪正值壮年,而曹芳已经被司马氏操控成傀儡,曹魏的政权已经悄然丧失在他的手中。王凌当时长期担任扬州军政的假节都督,掌握着扬州的兵马,因此他拥有一定的实力与资本,能够反抗司马氏的专权。令狐愚也曾数次秘密联系曹彪,表明王凌的意图。
然而,令狐愚在联系曹彪之后不久病逝,而接替他职务的黄华出卖了王凌,将其起兵的消息泄露给了司马懿。面对突发事件,司马懿果断反应,迅速起兵南下,趁着王凌起事还未完全发动,局势已经不利于他。两军在颍水对峙,司马懿兵强马壮,王凌则心生恐惧,最终选择投降。王凌的主动投降并未为他带来什么好处,反而让他在绝望中愤怒地喊道:“卿负我!”司马懿冷静回应:“我宁负卿,不负国家。”此时的“国家”指的正是曹芳,司马懿早已牢牢控制了他,彻底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王凌最终在途中饮下毒酒自尽,年事已高的他,最终以身败名裂、三族被灭的结局告终。通过这一事件,司马懿巧妙地消除了最大的威胁,极少耗费兵力便达到了目的,手段之高可见一斑。
接下来是毌丘俭,他是曹魏的重臣,家世显赫,父亲曾为乡侯。魏明帝曹睿非常赏识他,屡次委以重任,曹睿死后,毌丘俭依然在朝中稳固地位,甚至在东兴之战后被封为镇东将军。毌丘俭与王凌不同,他起义的导火索是司马师专权,尤其是司马师废除曹芳之后,毌丘俭不满之情愈发加深。
毌丘俭起事的背后,也与其长期以来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早在司马师废除曹芳之前,洛阳发生过一次政变,夏侯玄、李丰等人曾图谋除掉司马师,扶持夏侯玄辅政,但因事先泄露未能成功。毌丘俭与这些人有着深厚的关系,这也成了他起义的重要动因之一。
毌丘俭最终以寿春为根据地,再次复制了王凌的路线,起兵反抗司马氏。然而,司马师在军事部署上极为精妙,派遣三路大军攻向毌丘俭,最后在项城大败毌丘俭。毌丘俭见势不妙,逃往淮南,但途中被杀,文钦则逃往东吴。司马师成功平定了毌丘俭的叛乱,但毌丘俭并未如文钦那样投降东吴,而是在失败后选择孤立奋战。
随着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加大了对曹魏宗亲的清洗,最终废除了曹芳,掌握了朝政,这也让毌丘俭坚定了反抗司马氏的决心。
诸葛诞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人物,他是诸葛丰的后人,出生于徐州琅琊,与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同宗。虽然他起步较晚,但由于曹操在徐州的屠杀,导致徐州士人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机会。然而,曹丕继位后,徐州士人终于得以崭露头角,诸葛诞因此获得了不少重用。
诸葛诞曾担任过尚书,与夏侯玄等人关系密切。魏明帝曹睿即位后,他和夏侯玄因沽名钓誉被曹睿免职,而曹芳继位后,诸葛诞也因得到了曹爽的赏识,官复原职,任扬州刺史。诸葛诞并未在司马懿镇压王凌和毌丘俭时起义,然而,司马懿逐步削弱他在朝中的权力,尤其是当司马昭欲剥夺他的兵权时,诸葛诞选择反抗。
诸葛诞起兵反叛的直接原因是司马昭有意让他失去军权,前往朝廷担任一个名无实的司空,这让他深感危机四伏。诸葛诞感受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决定起兵反击,召集了淮南的旧部,并准备了大量粮草。然而,司马昭亲自带兵征讨,最终在寿春城外围,诸葛诞因粮草匮乏而败北,最终被杀,三族被灭。
淮南三叛的事件,是司马氏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和兵力运筹消除了曹魏政权的内外威胁,为司马炎最终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三位起义领袖,虽然都是针对司马氏发动叛乱,但他们的动机各异。毌丘俭忠心曹魏,反感司马氏专权;诸葛诞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而王凌则追求个人的权力野心,因此三者的利益和目的不同,最终导致他们未能联手合作,反而各自为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